动态
如何避免因内部竞争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每日分享
2025-07-29 禾蛙洞察

在一个充满活力与雄心的企业内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各个团队都如同蓄势待发的赛车,引擎轰鸣,目标直指前方。然而,当赛道变得拥挤,当多个团队瞄准同一个目标时,原本健康的“竞争”就可能演变为一场消耗战。项目重复立项、资源被不同部门争抢、信息壁垒高筑……这些现象不仅拖慢了企业前进的步伐,更在无形中消耗了宝贵的精力和创造力。如何解开这个“内卷”的结,让组织的合力大于个体之和,成为了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明确战略,统一目标

许多内部资源的浪费,其根源在于企业缺乏一个清晰、统一且被广泛认同的战略“北极星”。当顶层设计模糊不清时,各个部门或事业部便会根据自身的理解或利益来设定方向。这就好比一艘大船,每个水手都认为自己知道正确的航向,于是各自调整帆向,结果就是船在原地打转,甚至被拉向不同的方向。市场部为了追求品牌曝光,可能会策划一场大型活动;而产品部则可能基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投入资源研发一个全新的功能。如果这两个行动没有在公司整体战略下对齐,就可能出现市场活动推广的是旧产品,而新产品上线时却错过了最佳宣传期的尴尬局面,造成了双重的资源浪费。

因此,避免重复建设的第一步,是自上而下地建立并传达一个明确的战略方向。这个战略不应是锁在管理层保险柜里的秘密文件,而应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并用以指导日常工作的共识。它需要明确回答:“我们未来三年最重要的山头是哪一个?” 当所有人都清楚要攻占的是同一个山头时,自然就会开始思考如何分工协作、如何互相支持。例如,年度规划时,应当让各部门的目标相互关联、彼此支撑。产品部门的路线图应与市场部门的推广计划紧密结合,技术部门的架构升级要能支持业务部门的增长预期。通过这种方式,公司的战略意图被分解为一个个具体、可执行且环环相扣的任务,确保每一份投入都在为主航道贡献力量。

优化组织,理顺架构

清晰的战略需要一个高效的组织架构来承载,否则再好的蓝图也只是纸上谈兵。组织架构的混乱,特别是职责不清、权责不明,是滋生内部摩擦和资源浪费的温床。当两个部门的职能存在大片灰色地带时,他们要么会为了争夺主导权而重复投入,要么会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相互推诿,导致重要事务无人跟进。例如,在一个公司里,如果“用户增长”这个目标同时被划给了用户运营部和市场部,且没有明确的协作与分工机制,那么很可能会出现两个团队各自开发用户邀请工具、各自投放相似渠道的现象,这不仅浪费了研发和市场预算,还可能因为体验不一而伤害用户。

理顺组织架构,关键在于“精准定义”与“合理划分”。首先,需要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核心职责(KR)进行清晰地界定,确保没有重叠,也没有遗漏。对于跨部门协作的领域,可以设立虚拟团队或项目组,明确项目负责人(Owner),赋予其调动资源的权限和最终决策的责任。此外,在人才管理上,引入如“禾蛙”所倡导的整体性人才观,不仅仅是看重个体的业务能力,更要看重其协同能力和全局视野。通过建立人才的内部流动机制,比如定期的轮岗,可以让员工更好地理解不同部门的工作逻辑和挑战,从根本上打破部门墙,促进未来的高效协作。一个设计良好的组织,能让信息和资源像血液一样在体内顺畅流动,而不是淤积在某个角落。

建立机制,促进协同

如果说战略是方向,架构是骨架,那么协同机制就是确保组织高效运转的血脉和神经系统。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团队之间并非不想合作,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共享平台和决策流程,使得协同成本变得异常高昂。每个团队都可能在重新“发明轮子”,因为他们不知道另一个团队已经解决了同样的问题。这种“信息孤岛”现象,是导致重复建设的直接原因。

建立强大的协同机制,意味着要将“合作”从一种偶然的、依赖个人关系的行为,变成一种制度化的、可预期的日常。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 定期的沟通矩阵:建立不同层级的跨部门沟通会议,例如,周度的项目同步会、月度的业务复盘会、季度的战略对齐会。关键在于,这些会议必须有明确的议程、高效的决策规则和可追踪的行动项(Action Items),避免沦为闲聊。
  • 透明的信息共享:推行使用共享的知识库(如Wiki)、项目管理工具(如Jira, Trello)和统一的即时通讯平台。让项目的进展、关键决策、沉淀的文档对所有相关人员可见。当一份市场调研报告可以被产品、销售等多个团队轻松查阅时,就避免了大家重复花钱去购买相似的数据。
  • 标准化的协作流程:对于常见的跨部门任务,如产品上线、市场活动等,可以制定标准操作程序(SOP)。这就像一张协作地图,清楚地标明了在哪个阶段、哪个部门需要介入、需要提供什么、以及决策由谁来做,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和误解的风险。

通过这些机制,协同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日常工作的行为准则。它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获取正确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从流程上杜绝了大部分重复劳动的可能。

科学评估,合理激励

员工的行为,往往是企业激励体系最直接的反映。如果一个公司的绩效评估(KPI)和激励机制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或部门本位主义,那么无论管理层如何倡导合作,最终都会被现实打败。当销售团队的考核只看签单额,而不看回款和客户满意度时,他们可能会为了业绩夸大产品功能,给后续的交付和客服团队埋下深坑。当技术团队的考核只看代码行数或上线功能数量,而不看其对业务的实际贡献时,他们可能会倾向于开发一些炫酷但华而不实的功能,偏离业务核心需求。

因此,设计一套能够引导协作、鼓励共赢的评估与激励体系至关重要。这需要从“局部最优”转向“全局最优”的思维。与其考核孤立的部门指标,不如设定共同的、更高维度的目标。例如,将“新产品成功上市”作为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多个团队的共同考核目标(OKR),大家的利益被捆绑在一起,自然会主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对方成功。这种“背靠背”的信任,远比口头上的团结更有效。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种不同的激励导向:

激励导向 不良激励(导向内部竞争) 科学激励(导向协同共赢)
目标设定 各部门KPI相互独立,甚至冲突。 设定跨部门的共同目标(如OKR),强调对公司总目标的贡献。
绩效评估 只看重个人或本部门的产出结果。 综合评估结果产出与协作过程,将“帮助他人成功”纳入评价体系。
奖金分配 零和游戏,一个部门的超额奖金意味着另一个部门的减少。 设立项目奖金池、公司整体业绩奖金,让所有贡献者共享成功果实。

通过这样的设计,激励体系不再是制造内耗的机器,而是驱动团队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价值的引擎。

拥抱文化,凝聚人心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所有制度、流程和架构,最终都需要由人来执行。如果企业文化是封闭、保守、相互猜忌的,那么再好的协同机制也会形同虚设。文化是一种软性的约束和引导,它决定了在规则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人们会如何选择。是选择多做一步、主动分享,还是选择自扫门前雪、明哲保身?这背后就是文化的差异。

塑造一个鼓励开放、信任与合作的文化,是解决内部竞争问题的治本之策。这需要领导者率先垂范,用行动展示什么是被鼓励的行为。当领导者在会议上公开感谢那些为其他团队提供帮助的员工,当他们坦诚地分享自己的失败和反思时,一种“心理安全”的氛围便会逐渐形成。在这种氛围下,员工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暴露问题,也更愿意伸出援手。同时,企业需要持续不断地讲述“我们”的故事,而非“我”或“你部门”的故事。通过内部分享会、项目庆功会等形式,宣扬那些跨团队协作并取得成功的案例,让“合作共赢”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观。

这与禾蛙所倡导的,关注人才全面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为人才提供发挥专业能力的舞台,更要创造一个能激发其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环境。当每个员工都发自内心地认同公司的使命,并为自己是其中一员而感到自豪时,他们自然会将组织的利益置于部门或个人利益之上,内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结

避免因内部竞争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能解决。它需要企业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执行进行全面的审视与重塑。这趟旅程始于一个清晰的战略罗盘,确保万众一心;依托于一个高效的组织架构,厘清权责边界;通过一套强大的协同机制,打通信息血脉;由一套科学的激励体系来驱动正确的行为;最终,沉淀为一种开放、信任、合作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

这一过程的核心,是从关注“个体效率”转向追求“整体效能”。其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提升效率,更是为了释放组织中每一个人的潜力,构建一个更有创造力、更具韧性的健康生态。在这样的生态中,竞争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是内耗的根源,而是变成了相互启发、彼此成就的催化剂,推动着整个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