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招聘(Recruitment)和人才获取(TA)之间有什么区别?-每日分享
2025-07-29 禾蛙洞察

“唉,又一个员工提了离职,招聘怎么就这么难?” 在办公室里,HR经理王姐望着电脑屏幕上刚收到的辞职信,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句话,或许是许多人力资源从业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心声。每当有岗位空缺,大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赶紧招人”,于是,发布职位、筛选简历、安排面试……一套“标准动作”下来,希望能尽快填补空缺。然而,您有没有想过,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模式,真的能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力吗?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仅仅停留在“招聘”层面,可能已经远远不够了。一个更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概念——人才获取(Talent Acquisition,简称TA)——正逐渐成为企业构筑核心人才优势的关键。很多人会将招聘(Recruitment)和人才获取(TA)混为一谈,认为它们只是同一件事的两种不同说法。但实际上,它们在核心理念、工作范畴和战略高度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两者的不同,就如同知道了“捕鱼”和“建立渔场”的差异,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焦点:战术应急与战略布局

招聘,从本质上说,更像是一场“救火行动”。它的核心焦点是填补当前已有的、明确的职位空缺。这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过程,通常由业务部门提出用人需求后启动。招聘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合适的候选人,完成从筛选到录用的流程。它的目标非常直接:人到岗,任务完成。因此,招聘更侧重于解决眼前的、紧急的问题,是一种战术层面的执行。

相比之下,人才获取(TA)则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它的焦点是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长期的人才战略布局。TA不仅仅是为了填补空缺,更是要预测公司未来可能需要哪些类型的人才,并提前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才管道。它是一个主动出击的过程,需要深入理解公司的业务战略、市场趋势和未来三到五年的发展规划。TA专家们思考的是:“我们明年要开拓新市场,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人才?我们如何吸引那些目前并不在找工作,但对我们未来至关重要的顶尖人才?” 这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的战略性思考。

工作范围:线性流程与生态系统

如果说招聘是一个相对线性的流程,那么人才获取就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生态系统。招聘的工作范围通常比较明确,可以概括为“寻源-筛选-面试-录用”这几个关键步骤。它像一条生产线,输入的是职位需求,输出的是新员工。这个过程虽然也需要技巧和经验,但其边界相对清晰,主要围绕着具体的职位展开。

而人才获取的范围则要广泛得多,它将招聘的线性流程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循环中。TA的工作涵盖了雇主品牌建设、战略性渠道开拓、人才地图绘制、候选人关系管理、人才储备库搭建、竞对人才分析、优化招聘流程、提升候选人体验、以及入职后的融入与跟踪等多个环节。例如,为了打造强大的雇主品牌,TA团队会与市场部合作,通过各种渠道讲述公司的文化和故事;为了构建人才储备,他们会使用像“禾蛙”这样的数字化工具,持续与潜在候选人互动,即便暂时没有合适的岗位,也要保持联系,将他们“储备”起来。这不再是简单的“招人”,而是在经营一个围绕人才的“社区”。

思维模式:交易思维与关系思维

由于核心焦点和工作范围的不同,招聘和人才获取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也截然不同。招聘人员往往更倾向于交易型思维。他们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合适的成本完成一笔“交易”——即成功雇佣一名员工。整个过程追求效率,衡量标准也多以量化指标为主,如招聘周期(Time to Fill)、招聘成本(Cost per Hire)等。这是一种务实、高效、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思维模式。

人才获取专家则必须具备关系型思维。他们明白,顶尖人才往往是被动的求职者,需要通过长期的关系建立和价值吸引才能打动。TA的成功,不在于完成单次的招聘任务,而在于与广大的潜在候选人建立起信任和联系。他们会像经营客户关系一样,去经营候选人关系,持续地向人才市场传递企业的价值观和吸引力。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候选人“能不能做”这份工作,更是“愿不愿意与我们共同成长”,以及“他/她能否在我们的文化中获得成功”。这种思维模式,是从“为岗位找人”到“为组织和未来找人”的根本性转变。

衡量标准:量化指标与价值衡量

如何评判工作的成效?在招聘和人才获取上,这把“尺子”的刻度是完全不同的。招聘的成功与否,通常可以通过一系列直观的量化数据来衡量,它们清晰、直接,易于追踪。

而人才获取的成功标准,则更加立体和长远,它不仅关注“招到人”,更关注“招对人”以及带来的长期价值。这需要一套更多维、更侧重质量和战略影响的衡量体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更清晰地对比:


衡量维度 招聘 (Recruitment) 的衡量指标 人才获取 (TA) 的衡量指标
核心效率 招聘周期(Time to Fill)、招聘完成率 新员工质量(Quality of Hire)、关键岗位填补率
成本控制 单个录用成本(Cost per Hire) 人才储备库贡献率、内部推荐成功率
过程体验 简历筛选数量、面试安排数量 候选人满意度(Candidate NPS)、用人经理满意度
长期价值 - (较少关注) 新员工一年内留存率、雇主品牌影响力、人才管道健康度

从这个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到,招聘的指标更像是战术报告,而人才获取的指标则是一份战略地图。一个优秀的TA团队,会借助如禾蛙这样的数字化招聘解决方案,不仅能高效完成招聘执行,更能通过数据分析,持续优化以上提到的各项长期价值指标,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总结:从“找人”到“赢取人心”的进化

总而言之,招聘(Recruitment)和人才获取(TA)之间的区别,绝非文字游戏。招聘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必要手段,而人才是关乎企业未来的核心战略。 招聘是反应性的、战术性的、短期的;而人才获取则是前瞻性的、战略性的、长期的。前者是完成一项任务,后者是构建一项能力。

在过去,企业或许可以依靠高效的招聘团队来满足发展需求。但在今天,技术迭代加速,市场边界模糊,跨界竞争成为常态,唯一能让企业保持持续领先的,只有“人”。因此,将人力资源管理的视角从单纯的“招聘”提升到“人才获取”的高度,已经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建设雇主品牌,去理解未来所需的人才画像,去经营和维护一个生机勃勃的人才储备库,去真正地关心每一位候选人的体验和感受。

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建议企业管理者和HR从业者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才策略,思考如何从一次次的“救火”中抽身,开始着手构建属于自己的“人才渔场”。这需要思维的转变、流程的再造和工具的升级。唯有如此,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商业浪潮中,始终掌握“赢取人心”的主动权,让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成为企业基业长青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