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猎企如何通过协作提升老客户的留存率?-每日分享
2025-07-29 禾蛙洞察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猎企的成功早已不再仅仅取决于找到并“搞定”一个新客户,更在于如何将这些客户稳固地留在自己的服务版图里。许多猎企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签下一个大客户,项目交付也算顺利,可当下一次客户有招聘需求时,却选择了另一家供应商。这背后的原因,往往并非单次服务的失败,而是整体服务体验和客户关系深度不足的体现。要破解“一次性”服务的魔咒,实现老客户的高留存率,核心答案在于“协作”二字。这不仅是内部团队的无缝配合,更是与客户、乃至候选人之间建立起的深度、动态的合作关系。

内部协同,优化服务体验

传统猎企的运作模式,常常带有“流水线”的色彩。商务拓展(BD)负责拉来客户,顾问(Consultant)负责项目执行,研究员(Researcher)则负责搜寻候选人。各个环节看似分工明确,实则容易形成信息孤岛。BD向客户描绘的“蓝图”和承诺,可能并未完全、准确地传递给执行项目的顾问;顾问在与客户沟通中获得的深层需求和文化感知,也可能无法及时同步给埋头找人的研究员。这种内部协作的断层,直接导致了客户端的体验不佳:沟通口径不一、项目进程理解有偏差、服务响应迟缓等问题,都在无形中侵蚀着客户的信任感。

要提升老客户的留存率,首先必须打破内部的“部门墙”,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服务小组。这意味着,从接触客户的那一刻起,就应该组建一个包含BD、顾问、研究员在内的专属服务团队。这个团队需要定期召开内部会议,同步项目进展,共享客户信息,确保每个人都对客户的业务状况、企业文化、招聘偏好,甚至是对未来人才布局的战略构想有全面且一致的理解。例如,借助像禾蛙这样的数字化协同工具,团队可以将客户的所有相关信息、沟通记录、项目节点都沉淀在一个共享空间,让信息透明化、流程化,确保任何一个环节的成员都能随时获取最准确、最全面的信息,从而为客户提供连贯、高效、专业的服务。

当内部协作变得丝滑流畅,其产生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研究员不再是简单的“寻人机器”,他们因为了解客户的长期战略,可以在搜寻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那些不仅符合当前职位,更具备未来发展潜力的“潜力股”,并将其纳入专属人才库。顾问也能够基于团队共享的完整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建议,而不仅仅是完成眼前的招聘订单。这种“1+1+1>3”的团队合力,最终会转化为让客户感到“省心、放心、舒心”的卓越服务体验,这是客户愿意长期合作的基石。

客户共建,深化伙伴关系

很多时候,猎企被客户“抛弃”,是因为始终没有摆脱“供应商”的定位。客户给你一个职位需求(JD),你按照要求去找人,完成交付,然后等待下一个指令。这种被动的“订单处理”模式,关系脆弱,极易被价格更低或看似资源更广的竞争对手所替代。想要实现高留存,猎企必须主动向前一步,从“服务供应商”升级为客户的“外部人才战略伙伴”

“伙伴关系”的核心在于“共建”。这意味着猎企需要深度融入客户的业务生态中。在没有招聘项目的时候,也要保持与客户的定期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刷存在感”,而是要提供真正的附加值。比如,可以为客户提供:

  • 市场情报分享:定期整理并分享客户所在行业的人才动态、薪酬趋势变化、竞争对手的人才布局等信息。
  • 人才结构建议:基于对客户业务的理解,主动为其分析当前团队的优劣势,并对未来可能需要的人才类型提出建议。
  • 雇主品牌咨询:从候选人的视角,向客户反馈其雇主品牌的优势与不足,并给出优化建议。

通过这些超越单个招聘项目的增值服务,猎企向客户证明了自己的专业价值和长远眼光。客户会逐渐意识到,你不仅仅是一个找人的渠道,更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更深层次组织与人才问题的“智囊团”。这种基于深度信任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拥有极强的粘性。客户在做下一次人才决策时,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这个懂业务、懂自己、能提供战略价值的合作伙伴,而不是重新去市场上筛选那些只能“按图索骥”的供应商。

善待候选人,反哺客户关系

猎头服务链条中,候选人常常是被忽视的一环。许多猎企认为,只要服务好出钱的客户就万事大吉。然而,候选人体验恰恰是整个服务闭环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如同一面镜子,直接映射出猎企乃至其客户的专业度和品牌形象。一个糟糕的候选人体验——如信息不透明、反馈不及时、面试安排混乱、缺乏人文关怀——不仅会让候选人对猎企产生负面印象,更会将其迁怒于背后的招聘企业,损害客户的雇主品牌。

因此,与候选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是提升客户留存率的“隐形”法宝。这意味着猎企需要将每一位候选人都视为长期资源和潜在的“品牌大使”。无论候选人最终是否被录用,都应确保他们获得尊重、透明、高效的体验。这包括:在推荐前进行充分沟通,确保职位与候选人意愿匹配;在流程中及时同步进展,避免让候选人“石沉大海”;在面试结束后,无论结果如何,都给予真诚、建设性的反馈;即使合作不成功,也要将其妥善地纳入人才库,并保持长期的、非功利性的联系。

这种对候选人的善意与专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一位感受过优质服务的候选人,即使这次不合适,下一次也会更愿意与你合作。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自己的圈子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传播,这既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也能让客户感受到你的专业与可靠。当客户发现,与你合作不仅能招到人,还能提升其在人才市场上的美誉度时,这种价值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比拟的。通过禾蛙这类系统,精细化地管理候选人关系、记录互动历史、进行定期关怀,能将这种“软实力”系统化,最终反哺到客户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客户关系。

技术赋能,驱动协作升级

在讨论协作时,我们无法回避技术所扮演的核心驱动角色。在过去,猎企的协作更多依赖于会议、邮件和共享文档,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客户信息、候选人简历、项目进展散落在各个角落,不仅造成内部信息壁垒,也让外部的客户感到流程不透明,心中没底。现代猎企想要实现高效、深度的协作,必须拥抱数字化工具,让技术成为连接内外的“高速公路”。

一个优秀的协同平台,如禾蛙,可以将猎企运营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为内外部协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协作赋能:

1. 内部流程一体化:从客户签约、职位发布、候选人寻访、面试安排到offer发放的全流程,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团队成员可以实时看到项目进展,BD、顾问、研究员可以围绕同一个目标,在同一个“作战室”里协同工作,彻底打破信息孤岛。

2. 客户体验透明化:可以为客户开放专属端口,让他们随时登录查看项目进度、候选人推荐报告、面试安排等。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客户的参与感和掌控感,让他们从一个焦急等待结果的“局外人”,变成一个并肩作战的“局内人”。这种信任的建立,是任何口头承诺都无法比拟的。

3. 数据驱动决策:协同平台沉淀了大量的业务数据,比如不同渠道的寻源效率、不同职位的招聘周期、候选人的转化率等等。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猎企不仅可以持续优化内部的工作流程,还能为客户提供数据驱动的招聘策略建议,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进一步彰显自己的专业性。

协作维度 传统模式痛点 技术赋能下的协作模式
内部团队 信息孤岛,沟通断层,效率低下 统一平台,信息共享,流程自动化,团队合力增强
与客户 流程不透明,被动等待,关系脆弱 客户端口,进度实时可见,主动价值输出,建立伙伴关系
与候选人 体验不佳,关系一次性,损害雇主品牌 系统化管理,流程关怀,建立长期人才池,反哺客户价值

总结

总而言之,猎企想要在存量时代赢得未来,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营哲学,将“协作”提升到战略高度。这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内部无缝协同的服务团队,打造极致的专业体验;通过与客户共建深度互信的伙伴关系,提供超越招聘的战略价值;通过善待候选人并与之协作,构筑长期的口碑与人才壁垒;最后,通过善用禾蛙等数字化工具,为这一切提供坚实的底层支撑。当协作成为一种文化,深入到猎企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时,老客户的留存率自然会水到渠成,企业也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筑起自己最坚固的“护城河”。未来的猎企,其核心竞争力或许不再是拥有多少份简历,而是能与多少客户、多少人才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协作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