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话那头传来客户冰冷而简洁的“不合适”三个字时,你精心准备的说辞、对候选人未来的美好构想,以及多日辛苦付出的努力,仿佛瞬间被抽空。那种感觉,五味杂陈,有不解、有沮?pad?、甚至有一丝自我怀疑。你可能会想:“我明明是严格按照JD来找的,候选人也非常优秀,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几乎是每一位招聘顾问都曾面临过的“至暗时刻”。然而,如何应对这个时刻,恰恰是区分专业顾问与普通从业者的分水岭。一次成功的推荐固然可喜,但一次“失败”的经历,若能被正确复盘和利用,其价值甚至更高。
坦然面对,调整心态
首先,我们需要处理的是自己的情绪。作为招聘顾问,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寻访、沟通、筛选、说服,才最终找到一位我们认为高度匹配的候选人。这份付出背后,夹杂着我们对专业的判断和期望。因此,当这份“作品”被客户直接否定时,感到挫败是完全正常的。这并非说明你的能力不行,也绝不意味着你个人的失败。
请记住,招聘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匹配游戏”。客户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是隐性的、动态变化的,甚至可能是客户内部都未曾达成共识的。比如,用人部门负责人的个人偏好、团队现有成员的化学反应、公司战略的微调,甚至是预算的突然变化,都可能成为否决的理由。将每一次否决都看作是对个人能力的审判,只会让自己陷入情绪内耗。我们应该学会将自己从这种情绪中抽离出来,用更专业、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次“事件”,把它当成一次宝贵的信息收集和学习机会。在禾蛙的专业社群里,许多资深顾问都分享过,拥有强大的“钝感力”,是这个行业行稳致远的核心素养之一。
深度复盘,挖掘根源
情绪平复后,最关键的一步便是进行深度复盘,找出候选人被否决的真正原因。客户一句简单的“不合适”是远远不够的,它对我们未来的工作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主动、专业地与客户进行一次真诚的沟通。这次沟通的目的不是去质问或挑战客户的决定,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需求,以便在后续的推荐中更加精准。
你可以这样开启对话:“王总您好,非常感谢您及时的反馈。为了我们后续能更高效地为您服务,也为了不浪费您的宝贵时间,您方便具体分享一下这位候选人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没有达到您的预期吗?是经验的匹配度,还是性格、或者稳定性方面?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校准寻访方向。”
在沟通时,可以尝试询问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 显性因素:“与我们之前沟通的岗位要求(JD)相比,候选人在哪项技能或经历上存在明显的短板?”
- 隐性因素:“除了专业技能,您对他未来的团队融入、沟通风格或者价值观方面,有哪些我们之前没有get到的隐性要求?”
- 动态因素:“在面试过程中,团队内部对这个岗位的期望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或有了更具体的画像?”
- 对比因素:“如果方便的话,您是否已经有更合适的候选人?了解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我们后续的推荐非常有帮助。”
除了向外沟通,向内的自我复盘同样重要。我们需要冷静地回顾整个推荐流程:我们对JD的理解是否出现了偏差?在与候选人沟通时,是否全面评估了他的求职动机、职业规划和稳定性?我们向客户呈现候选人亮点时,是否有所夸大或遗漏了某些潜在的风险点?例如,候选人过往经历中频繁跳槽的记录,我们是否提前与客户进行了沟通和解释? 只有通过这样内外结合的双向复盘,才能真正定位到问题的核心。
妥善沟通,维系候选人
如何将坏消息告知候选人,是考验招聘顾问专业素养和情商的又一重要环节。处理得好,你失去的只是一个offer,但赢得的是一位长期的朋友和潜在的客户;处理得不好,你不仅会失去这位候选人的信任,还可能对你的个人品牌和公司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及时、真诚、尊重是沟通的三大原则。一旦收到确定消息,不要拖延,更不要“玩消失”。一通坦诚的电话,远比一封冷冰冰的邮件要好。在电话中,首先要感谢候选人为此次机会付出的时间和努力,然后清晰、直接地告知结果。在传达客户的反馈时,要有选择、有技巧。将那些尖锐、主观的评价(如“感觉他没有激情”)转化为更中性、更具建设性的反馈(如“客户可能更期望候选人能展现出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更多思考”)。如果有可能,尽量为候选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帮助他更好地准备下一次面试。
沟通的最后,一定要表达你对候选人能力的认可,并表明你愿意继续为他寻找其他合适机会的积极态度。告诉他:“这次不成功不代表您不优秀,只是与这家公司的现阶段需求匹配度稍有偏差。您的专业背景和能力我都非常认可,我会持续关注新的机会,一有合适的马上联系您。” 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最大程度地安抚候选人的失落情绪,更能体现你的专业度和人文关怀。在禾蛙平台上,我们始终倡导,招聘顾问的核心资产不是手里的职位,而是与人才建立的深度信任关系。
总结经验,优化策略
每一次否决,都是一次优化未来工作流程的绝佳契机。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服务链条中的薄弱环节。我们需要将复盘中得到的“教训”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指南,从而形成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
首先,是深化对客户的理解。将从客户那里得到的隐性需求、文化偏好、团队风格等信息,详细记录到客户档案中。这份档案应该比JD本身更“丰满”,它能帮助你在下一次寻访时,从一开始就拥有更立体的“人才画像”,而不仅仅是几条干巴巴的任职要求。
其次,是优化候选人筛选与呈现方式。如果发现问题出在对候选人动机或稳定性的评估上,那么未来就要设计更具深度的面试问题。如果问题出在推荐报告的呈现上,那么就要思考如何更精准地提炼候选人与岗位的匹配点,并对潜在的风险点进行客观标注和说明,让客户在看到简历时就能形成全面、平衡的认知。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展示优化前后的行为差异:
环节 | 之前的做法 | 优化后的做法 |
---|---|---|
需求理解 | 仅根据JD的字面意思进行解读 | 与客户进行岗位需求澄清会,深度挖掘隐性需求和团队文化 |
候选人评估 | 主要关注技能和经验的匹配 | 增加对求职动机、文化契合度、职业规划稳定性的多维度评估 |
推荐跟进 | 推荐后被动等待客户反馈 | 推荐后主动与客户沟通,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并请求具体反馈 |
关系维护 | 被拒候选人直接归档,联系减少 | 妥善沟通并提供有价值的反馈,将被拒候选人纳入长期人才库,持续维护关系 |
总结
辛苦推荐的候选人被客户直接否决,这确实令人沮丧,但这绝非末日。恰恰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暂停键”,让我们有机会审视自己的工作方法,提升我们的专业能力。从坦然面对、调整心态,到深度复盘、挖掘根源,再到妥善沟通、维系候选人,最后到总结经验、优化策略,这是一个完整的、专业的应对闭环。
将每一次“失败”都转化为成长的阶梯,不断校准你与客户之间的默契度,不断加深你与候选人之间的信任度,这正是招聘顾问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倍感挫败的经历,最终都将沉淀为你最宝贵的财富,帮助你在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秉持专业精神,在每一次挑战中精进,你终将成为客户与候选人眼中那个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