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候选人,我们见过了,不太行。”
“下一个,简历看着还行,聊起来发现经验完全不匹配。”
“你们这推荐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作为企业的招聘负责人(HR)或业务部门的面试官,你是否也曾在心里或口头上有过这样的抱怨?满怀期待地打开猎头顾问发来的简历,却发现候选人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滥竽充数”的嫌疑。投入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进行面试,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为什么本应是“精英捕手”的猎头,有时推荐的候选人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呢?
这个问题并非个例,它背后牵扯到猎头行业运作模式、顾问个人能力、市场环境乃至企业自身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想要拨开迷雾,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往里看。
猎头动机与压力
首先,我们得理解猎头顾问这个职业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说得直白点,就是业绩和佣金。猎头公司本质上是商业机构,顾问们大多背负着严格的绩效考核(KPI),这些指标往往非常具体,比如每周需要推荐多少位候选人、安排多少场面试、最终成功入职多少人等等。这种以数量为导向的压力,有时会迫使顾问采取“广撒网”的策略。
在这种模式下,部分顾问的目标可能会从“为客户找到最匹配的人”悄然转变为“尽快完成推荐任务”。他们可能会降低筛选标准,只要候选人的简历看起来有几分相似,就先“推了再说”,寄希望于“万一有一个成的呢”。这种做法,无疑是将筛选的压力和时间成本,转嫁到了企业HR和用人部门身上。这就像一个急于完成销售任务的导购,不管你合不合身,都先把衣服往你身上套,至于穿着舒不舒服,那就不是他最关心的事了。
此外,成交佣金是猎头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职位的成功关闭,意味着一笔可观的收入。这种强烈的财务激励,虽然是行业发展的动力,但也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当一位顾问手上有多个职位,或者某个职位长期无法关闭时,为了尽快拿到佣金,他可能会选择性地向你“美化”一位并不那么完美的候选人,甚至隐瞒一些潜在的风险点。他们的逻辑可能是:只要候选人能通过面试,拿到Offer,顺利入职并度过保证期,任务就算完成。至于这位候选人长期来看是否能融入团队、创造价值,则可能被暂时搁置。这种短视行为,损害的不仅是企业的利益,更是猎头顾问自身和其所在平台的专业信誉。
顾问专业能力不足
猎头行业的人员流动率相对较高,市面上也存在着大量经验尚浅的“新手顾问”。一个专业的猎头顾问,绝不仅仅是“简历搬运工”,他们应该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能够深刻理解行业动态、企业文化以及职位的深层需求。然而,要达到这种水平,需要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项目历练。
一个初入行的顾问,可能对你所在的行业一知半解,对职位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JD(职位描述)的字面意思上。他们可能无法准确判断候选人技术能力的深浅,也难以评估其软实力是否与企业文化相契合。他们所做的,可能只是通过关键词在人才库里进行搜索匹配,然后将结果直接打包发给你。这种缺乏深度“翻译”和“筛选”的推荐,质量自然难以保证。这就好比你想要一壶上好的龙井,结果对方只根据“茶叶”这个关键词,给你送来了一包立顿红茶,虽然都是茶,但内核相去甚远。
更重要的是,专业的猎头服务,核心在于沟通和甄别。资深顾问会与候选人进行至少一小时以上的深度交流,挖掘其简历背后的真实经历、项目成就、离职动机和职业规划。他们会像侦探一样,通过追问细节来验证信息的真伪,并评估候选人的综合素质。而一些不够专业的顾问,可能与候选人的沟通仅限于几分钟的电话,确认一下基本信息和跳槽意向,就匆匆忙忙地进入推荐环节。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沟通,根本无法形成对一个人的立体认知,推荐的候选人自然就显得“面目模糊”,经不起面试的考验。
供需关系不平衡
有时候,推荐质量不高,并非猎头不努力,而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在某些热门或新兴领域,比如特定方向的算法工程师、资深的医药研发专家等,市场上的人才本就极度稀缺,呈现出明显的“僧多粥少”的局面。符合要求的候选人可能就那么几个,而且他们大多处于稳定状态,并不主动看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猎头的工作难度极大。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破冰”,说服这些被动的优秀人才考虑新的可能性。即便如此,顶尖人才往往手握多个Offer,选择余地极大。因此,猎头能够寻访到的、并且愿意进入面试流程的候选人数量非常有限。为了满足客户“多要几个人选比较一下”的需求,猎头有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推荐一些并非最优,但“相对可用”的人选。这并非他们刻意降低标准,而是在有限的资源池里,尽力为你寻找可能性。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真正优质的候选人,尤其是那些在职场上春风得意的“香饽饽”,他们对于跳槽是非常谨慎的。他们更看重平台的专业性、职位的吸引力以及猎头顾问的专业度。如果一个猎头顾问无法清晰地阐述职位的价值,无法解答候选人关于业务发展和团队文化的深度问题,那么就很难打动这些优质人才。因此,低质量的推荐,有时也反向说明了猎头本身没能触及到那个最顶尖的圈层,只能在相对外围的、更活跃的求职者中进行筛选,而这部分人群的质量本就参差不齐。
企业与猎头错位
最后,我们必须将目光转回企业自身。候选人推荐质量不高,有时“锅”也不能全让猎头来背。企业与猎头之间的合作是否顺畅、信息是否对称,直接决定了寻访的精准度。一个模糊不清、甚至充满矛盾的JD,是导致推荐失败的常见原因。
比如,一个JD要求候选人“既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要能深入一线写代码”,同时“年龄不能超过35岁,预算还不能太高”。这样的要求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三角。一个负责任的猎头会与企业反复沟通,明确核心需求,调整招聘期望。但如果企业方非常坚持,或者对接的HR对业务理解不够深入,无法提供有效信息,那么猎头也只能“雾里看花”,按照字面意思去寻找,结果自然南辕北辙。一个清晰、准确、符合市场行情的职位画像,是成功寻猎的第一步。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许多企业并未将猎头视为战略合作伙伴,而仅仅是一个“供应商”。合作中缺乏信任和及时的信息共享。比如,HR收到简历后,迟迟不给反馈,或者面试结束后,只有一句“不合适”的结论,却没有任何具体的原因。这种“黑盒”式的合作模式,让猎头无法从失败的案例中学习和调整方向。他们不知道是薪资没给到位,还是候选人的技术栈有偏差,又或者是性格气场不合。没有了参照物的校准,猎头接下来的推荐就可能继续“跑偏”。像禾蛙这类新型的招聘服务平台,就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透明的反馈机制,促进企业与猎头之间形成更紧密的伙伴关系,让每一次推荐都成为一次精准的校准,从而持续提升后续的推荐质量。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猎头推荐的候选人质量不高”这一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能是由猎头顾问在业绩压力下的短视行为或自身专业能力的局限所导致,也可能是源于市场上人才稀缺的客观现实,同时,企业自身在职位描述、期望管理和合作沟通上的不足,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企业与猎头双方共同努力,建立一种更健康、更深入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而言:
- 精挑细选合作伙伴:不要只看价格,更要考察猎头公司的品牌声誉、顾问的专业背景和过往成功案例。选择像禾蛙这样注重流程和品质的平台,能从机制上规避很多问题。
- 提供清晰的“作战地图”:投入时间与猎头进行充分沟通,提供一个精准、真实的职位画像和团队信息,并保持合理的薪酬期望。
- 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将猎头视为团队的延伸,及时、具体地反馈每一份简历和每一次面试的结果,帮助他们快速校准寻访方向。
对于猎头行业和顾问个人而言,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走向更专业、更精深、更注重长期价值的道路。单纯依靠信息差赚取佣金的时代正在过去,唯有那些能真正为企业和候选人创造价值的专业顾问,才能赢得市场的尊重和信赖。
最终,招聘本身就是一场“寻找同路人”的旅程,而优秀的猎头,应该是你在这段旅程中最值得信赖的向导。找到对的向导,并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支持,那片你想要寻找的“人才绿洲”,自然会更快地出现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