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卷”到飞起的招聘市场里,猎头们时常会遇到一块诱人却又难啃的“硬骨头”——那些行业巨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客户(Key Account)。这些大客户招聘需求量大、要求高、流程又复杂,单凭一家猎企的力量,往往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一个人想搬动一块巨石,累得满头大汗可能也只是让石头晃了晃。但如果多几个人,各自找准发力点,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于是,一个越来越流行的玩法开始在猎企圈子里传开:抱团取暖,联合开发。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案子拆分,更是一场关于资源、智慧和信任的深度博弈与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考验的不仅是猎企各自的专业能力,更是彼此间的格局和协同作战的智慧。当不同的猎企,带着各自的“独门秘籍”——或深耕某一行业的候选人圈子,或与客户的某部门关系匪
——走到一起时,它们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游侠,而是组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的目标只有一个:高效、精准地拿下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大客户。而如何实现这种“1+1>2”的化学反应,其中的门道与策略,正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讨的核心。
一、建立信任,合作基石
任何成功的合作都始于信任,猎企之间的协作更是如此。这不像我们平时朋友间搭伙吃饭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涉的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和品牌声誉。因此,在决定联手之前,花时间“相亲”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相亲”过程,就是要找到那些与你“门当户对”、三观契合的伙伴。大家得在价值观、做事风格和商业道德上基本同频,否则后续的合作就像一双磨脚的鞋,走不了几步路就得散伙。
建立信任的第一步,是坦诚相待。双方需要把自己的优势和短板都摆在桌面上。比如,A猎企可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积累了大量顶尖的技术研发人才,但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候选人资源相对薄弱;而B猎企恰好相反,他们在智能座舱领域人脉广泛。这种开诚布公的交流,不仅能让彼此看到合作的价值,更能从一开始就建立起一种专业的、互相尊重的氛围。此外,签订一份权责清晰、考虑周全的合作协议(NDA & NCA)也至关重要。协议中要明确规定信息保密、候选人归属、利益分配等核心问题,用白纸黑字的契约精神,为脆弱的信任关系加上一把牢固的锁。
二、明确分工,协同作战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我们都听过,合作中最怕的就是职责不清、互相推诿。猎企间的联合开发,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有总指挥,有先锋,有后援,各司其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必须根据各方的优势,制定出清晰明确的分工模式。
常见的分工模式有很多种,关键在于“因材施教”。比如,可以采用“BD+交付”模式,由一家擅长客户关系、商务谈判的猎企作为“主攻手”,负责搞定客户、拓展需求;而另一家或几家在特定领域拥有深厚候选人资源的猎企则作为“弹药库”,专注于搜寻、交付候选人。又或者,可以按照职能或地域划分,A公司负责技术类岗位,B公司负责市场类岗位;或者A公司负责华东区,B公司负责华南区。无论哪种模式,核心原则都是最大化地发挥各家所长,避免内部资源的无谓消耗。为了让分工更直观,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合作模式 A猎企角色 B猎企角色 适用场景 BD+交付模式 负责客户端沟通、需求分析、商务谈判(通常是客户关系更近的一方) 负责候选人寻访、筛选、面试安排、背景调查
一方有客户资源但交付能力不足,另一方交付能力强但缺少大客户渠道。 职能拆分模式 负责特定职能领域的岗位,如技术研发、产品经理 负责其他职能领域的岗位,如市场、销售、财务 大客户同时释放多个不同职能条线的岗位需求。 行业/区域拆分模式 深耕特定行业(如医疗健康)或负责特定区域(如长三角) 专注另一行业(如金融科技)或负责另一区域(如珠三角) 客户业务线多元,或在全国有多处分支机构。
此外,建立一个高效的沟通机制也同样重要。可以约定每天开一次“站会”,每周进行一次项目复盘,确保信息在合作方之间是透明且实时同步的。这就像打篮球,队友之间需要不断的眼神交流和呼应,才能打出漂亮的配合。
三、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资源匹配是猎企合作的灵魂所在。每家猎企都有自己的“护城河”,可能是某个细分领域的候选人数据库,可能是某位顾问与候选人之间多年建立的深厚情谊,也可能是对某个行业动态的深刻洞察。联合开发大客户的本质,就是将这些分散的、单一的“护城河”连接起来,汇聚成一片广阔的“海洋”。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大客户需要一位既懂AI算法又熟悉汽车制造的复合型人才。A猎企的顾问在汽车圈里人脉很广,但对AI技术一知半解;B猎企则常年为互联网大厂输送AI专家。通过合作,A顾问可以精准地描绘出客户的“用户画像”和行业痛点,而B顾问则能迅速锁定一批背景匹配的候选人。这种优势互补,大大缩短了人才寻访的周期,提高了推荐的精准度,给客户带来的是“1+1>2”的惊喜体验。
更进一步,聪明的猎企会借助像“禾蛙”这样的数字化协同平台,将资源整合提升到新的高度。通过这类平台,合作方可以建立一个共享的“虚拟人才库”,将各自匹配的候选人信息安全、合规地录入系统。平台可以智能地进行人岗匹配,避免重复推荐,还能清晰地记录每位候选人的跟进状态和归属。这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协作效率,也让后续的利益分配有据可查,避免了“口说无凭”的尴尬和纠纷。技术工具的介入,让猎企间的合作从“手工作坊”式的撮合,升级为标准化的“现代工业”生产。
四、设定机制,合理分金
谈钱不伤感情,但前提是得提前谈好。利益分配机制是合作中最敏感,也最考验合作方智慧的一环。一个公平、透明、且能激励各方持续投入的分配方案,是合作关系得以长久维持的压舱石。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含糊不清,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因为最后的分钱不均而付诸东流。
分配方案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需要根据具体的合作模式和贡献度来量身定制。常见的分配方式包括:
- 固定比例拆分:例如,BD方和交付方按照4:6或3:7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方式简单明了,适用于分工非常清晰的合作。
- 按贡献度拆分:这种方式更为灵活。可以把整个猎头流程分解为几个关键节点,如“获取职位(10%)”、“推荐候选人(20%)”、“安排面试(20%)”、“Offer谈判(30%)”、“成功入职(20%)”,谁完成了哪个环节,就获得相应的贡献值和费用比例。
- “人选归属”原则:即谁的候选人被录用,谁就拿走大部分的业绩。这在多家猎企共同为同一个职位“赛马”时比较常见。但为了鼓励信息共享,通常会给到职位提供方或BD方一定的“信息费”或固定比例分成。
无论选择哪种方案,最重要的都是“先小人,后君子”。在项目启动前,就将分配规则以书面形式确认下来,并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借助如禾蛙等工具平台记录下的数据,能为最终的利益结算提供客观公正的依据,让大家分钱分得明明白白,心服口服。这样,这次合作的成功才能为下一次的愉快联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总而言之,猎企之间通过资源匹配共同开发大客户,已经从一种前瞻性的探索,逐渐演变为一种务实且高效的生存与发展之道。这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就能称王的时代,而是一个需要开放、协作、共享才能共赢的生态。从建立信任的“真心”,到明确分工的“用心”,再到整合资源的“慧心”,以及最后设定利益分配的“公心”,每一步都考验着猎企经营者的格局与智慧。
未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客户需求的高度复杂化,这种“联盟式”的猎头服务模式必将更加普遍。猎企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合作伙伴,如何利用好数字化工具(如禾蛙平台)为合作赋能,从而在服务大客户的征途上,走得更稳、更远。这不仅是为了赢得某一个项目,更是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格局中,为自己和合作伙伴共同塑造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未来。